K8凯发要咋子!威远这对夫妻带回的“一根线”让大家都惊呆了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2-06

  K8凯发7月8日,在威远县严陵镇兴家村,贫困户周淑芳端坐在绞线机面前,将工友们穿好的一缕缕单股铜芯线按照规定通过仪器绞成三股合一的多股铜芯线。不一会,她的操作台上就堆满了绞好的电线。

  每天,周淑芳都会和工友们来到连接器生产厂上班。对于59岁仍未出过远门的她来说,在家门口就能成为工薪一族、有着相对稳定的收入,生活充满了希望,“跟着张老板干,不得吃亏。”

  工友们口中的张老板,名叫张军。2018年,他和妻子在兴家村办起电子厂。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解决了本村及邻近的联合村、建立村等村300多人的就业问题。看着越来越美的家乡,越来越富裕的乡亲,张军更加确定,当初返乡创业的决定是正确的——

  张军是兴家村本地人。从2002年起,他辗转浙江温州、昆明等地,从打零工、挑鹅卵石到灯会制作人员,工资最高时能达1万元左右。随着在外漂泊的日子越久,张军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浓。2017年底,张军和当时也在浙江一家电子厂上班的妻子商量,“能否回家创业,带领当地群众一起致富。”

  出于对夫妻二人的信任,电子厂老板答应免费提供技术设备,原料由张军组织人员组装加工,厂里负责回收。

  张军兴奋地将这一消息告诉了自己的母亲。母亲连连道好K8凯发,希望他们能多提供些岗位出来,解决更多人就业。老人也将儿子、儿媳要回家办厂的消息“传递”了出去,希望想就业、能就业的乡亲们都能来应聘,并承诺“没技术没关系,我儿子他们把技术免费教给大家。”

  张军说,那年回家时已临近春节,妻子经过所在公司领导的同意,带回了2万多条单股铜芯线。“行李都没怎么带,都改装铜芯线了。”

  张军还记得,铜芯线运回来后,他们夫妻俩拿到村上开始教大家如何接线,绝缘体胶布该如何粘贴。

  ▲示范穿线多名村民,年龄最大的已有70岁。”在现场,只要想学一学、试一试的,张军都耐心地、手把手地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干得了。”

  在培训人员的同时,张军抓紧建厂,并找到村干部要了一份村上贫困户的信息。“自己最想吸纳就业的贫困户们还没来。”在学员中未看到贫困户的身影,张军带着诚意开始挨家挨户拜访,希望他们到厂里工作,并承诺绝不会亏待他们……

  贫困户付运南就是张军请来的K8凯发。起初,因为年龄大了、眼睛不太好,学了一段时间,付运南就不想来了。“我当时接线老是错,也报废了很多材料,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付运南说,但张军一直没有责怪她,反而给她调整了工作岗位,和周淑芳一起负责绞线流程的操作。“最高的时候,工资能拿到1000多元,关键工作环境还不错,风扇吹起,茶水不间断供应,而且还能每天回家照顾家人。”

  其实,村民们并不知道。刚开始“营业”那会,张军每晚都要带着妻子、母亲对当天加工的产品进行复检和重新作业。“那会,每天都有上千根电线是接错了的,不是铜芯线颜色顺序不对,就是侧穿,根本无法交货。”

  尽管每晚都要熬到凌晨1点左右,但张军总是会安抚好家人,请他们给乡亲们多一点时间,不要打击大家干活的积极性。

  开办工厂后的第一个月,张军拿到工厂结算的账款后,第一时间给村民们发了工资。发完工资,兜里只剩下3060元。如果再扣除厂房租金、水电气等费用,可以说是赔本赚吆喝,这与过去夫妻二人在外打工,随便工资上万有着很大差别。但张军还是很开心,“毕竟,乡亲们是实实在在拿到工资的。”

  张军一直和浙江总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工厂零件发配到他这里后,张军负责完成打记号、装配、绞线、贴胶布、电测、成品检验、包装等程序,这样既节省了工厂用地,也节省了产品成本。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学习,张军还通过微信建立了工作交流群,平时会在群里发布一些操作小视频,针对大家的错误进行在线讲解,方便大家对照视频观看学习。令张军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大家学技术的群,有一天会成为加工厂取得突破性发展,带给他无数感动的一个“阵地”。

  总公司负责人给张军打来电话,企业急需赶制一批连接线根半成品连接线过来,需要张军这里加工出来。

  半成品到货后,张军从快递公司将货品拉回加工厂时,院坝里已经站满了早早等候在此的村民。

  分线、登记、领胶布……大家领到各自的任务后,快速回家赶制。原本需要4到5天才能完工的任务,只用了两天时间,而且与预期的任务超出了2000根连接线根。

  经过这一加急件,张军和村民们的“战斗力”得到了认可。浙江企业负责人专程赶到兴家村考察,对当地的乡村基础设施等给予肯定,提出再免费增加4台全自动裁线机,提高产品生产能力。

  因为操作简单,张军开办的企业吸引了大批村里剩余劳动力。为了更好地教会大家,在兴家村村两委的支持下,技术培训课堂搬进了工厂,张军还挂牌成立了“村农村家庭能人实训基地”“村农民夜校现场教学点”。

  同时, 每个月,张军都会定期开放自己的厂房,邀请兴家村及周边镇村的村民前来参观学习,并向他们传授生产技术、分享创业经验,也会手把手教新来的学徒如何正确掌握加工技能。两年多来,张军已向村民提供技术培训达800余人次。

  “以前有点空就想去打点小麻将,现在有空就巴不得去多领点活回来干。”这是兴家村村民生活中的一大改变。

  随着村民们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张军让技术娴熟者把产品带回家,方便大家合理利用空闲时间加工。每天一早,来“交线”和“拿线”的村民络绎不绝,张军都会在工厂前忙着检验做好的半成品K8凯发,真正使农户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挣到钱。

  据了解,张军夫妇创办的威电康电子产品加工厂,每年为附近村民增收60余万元,平均每人每月增收约600元-1600元不等。

  现在,张军的电子产品每月发货量达到60-70万条,营业额增长到100万元左右。张军很自豪地说,兴家村兴业的梦不是靠做出来的,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业经验,带动更多外出人员回到家乡,带动更多村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