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中国教师报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01-13

  K8凯发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教育发展的快慢与好坏,直接决定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与质量。近年来,国家针对农村及边远薄弱地区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如提高资金投入、加强硬件支持、加大教师培养培训、推动教师流动等,希望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助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改变农村教育生态。那么,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究竟如何,如何平衡硬件建设与软件投入的关系,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调?本期,周刊特邀请4位基层教育局长围绕“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 嘉 宾:蔡祥云(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局长) 罗亨武(贵州省思南县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师报: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以及投入不足、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导致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生在校学习、生活状态并不理想。那么,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史大士: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办学条件”的概念说起。广义上来讲,凡是办好学校教育的一切因素都属于办学条件的范畴;狭义上来讲,办学条件应包括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等。根据这一界定,我们要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等硬件投入外,还需在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给予支持。

  罗亨武:这些问题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所致,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置于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并认真实施“存量再分配”与“增量补短板”战略。“存量再分配”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通过学校联盟、对口帮扶等措施的常态化、制度化,逐步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增量补短板”即教育资源配置要从最差的农村学校入手,将师资、校舍、教学设施等公共教育资源优先配置到农村学校。

  中国教师报:当大部分资金被用于改善学校硬件设施这些显性“条件”,在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师资力量、教育理念与管理制度的改善,则必然受到制约。面对这样的投入结构不合理,作为区域教育主政者,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淑莲:造成教育投入向硬件倾斜,主要原因在于上级管理部门名目繁多的达标验收,而验收的主要指标就是校舍、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指标,这就导致学校因注重“形象工程”K8凯发,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状态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检测、监督,忽略了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教师的发展需求。

  所以,调整结构,首先要从教育主管部门抓起,取消不必要的达标验收,把教学需要当作第一要务,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第一要务,纠正导向性偏差K8凯发,科学投入。

  蔡祥云:在我看来,农村教育投入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没有科学规划与指导。建议教育管理部门通过明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教师专业成长的年度目标等方法,保证资金落地和指导效果。同时还要建立跟踪考核、监督落实的机制,确保人人有专业提升目标和发展追求。

  罗亨武:其实,相关部门缺乏指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与校长、教师对教育目标认识的不到位有关。一些部门和学校之所以将资金用于提高硬件条件,一是因为硬件设施设备确实严重不足,二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过度强调硬件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是因为其片面地认为专业水平的提高只是为了服务学生,而非自身的发展。所以,相关部门应一方面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另一方面形成县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认可的资金投入模式。

  中国教师报:“走出去”与“请进来”是学校主要的教师培训方式,但对于农村及贫困地区的教师而言,“走出去”困难重重,这一问题应如何解决?

  蔡祥云: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分析农村教师的真实需要。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需要同时学习操作和理论两个方面的知识。在操作层面上,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可以以学校或区域为单位,开展赛课、研课活动;在理论层面上,要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可以利用名师资源或者成立青年教师联盟,指导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研学与思考。

  李淑莲:当前,农村教育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严重、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但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不是仅靠外部条件就能促成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动力,让教师摒弃“万事俱备才能学习”的想法,鼓励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罗亨武: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加强校本教研,定时召开教学研讨活动;开展校内优质课、板书设计、同课异构等评比活动;建立微课题研究制度,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校际交流,通过校际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通过网络、购买优质课录像或书籍等方法。

  史大士:除以上方法外,考虑到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有限,学校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或网络,搜集整理相关的讲座、课例等视频材料,然后利用博客圈、QQ群、校讯通等平台,分发给教师进行学习和研究,如果能够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这要求政府或学校要为教师网络学习提供条件,同时对参加网络学习的教师进行考核与激励。

  蔡祥云:据我观察,教师反映学习没条件,往往是因为没有学习目标。一个有目标的人,总会找到前进的道路。而目标不是别人可以传授或给予的,所以我们要求全县所有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校发展目标,拟订成长“三年计划”,每学期末对成长计划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教师能够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在成长的过程中实现发展。

  中国教师报:人力资源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怎样的校长、教师资源配置机制才能满足农村教育发展需求?

  史大士:城乡办学条件不均衡、区域间教师待遇不均衡K8凯发、工作生活条件有偏差等问题,是导致校长、教师“资源”不均衡的根本所在,由此导致的“农村教师往县里跑,县里的教师往市里转,偏远地区的教师往经济发达地区调”现象,正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蔡祥云:因此,管理者首先要明确,均衡的真正价值是共同进步,而不是平均分配。基于此,城乡学校可以尝试深入推进结对共进,并强化对对子学校学习效果的监测,定期组织赛课活动,评推优秀,树立标杆。如果不方便进行面对面的研讨,还可以抓好网上结对工作。在同一区域内,可以尝试组团办学,以“卫星校”带动薄弱校。而在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同时,也应抓实骨干教师“带教、送教、支教”工作,并建立完善的流动机制,适当控制对城区学校师资缺额补充,加大对农村师资补充的力度。

  李淑莲:要改善农村学校外部环境,特别是交通条件、安全设施、尊师重教氛围,解决好广大农村教师生活、子女入园上学等问题。让农村教师在经济上有收获、政治上有奔头、人格上有尊严、发展上有目标。

  史大士:要促进校长、教师在城乡流动、在学校间流动,真正变“学校人”为“系统人”。

  罗亨武:完善校长、教师的流动制度固然重要,但要建立科学的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我认为,第一要解放教育、信任校长。政府要给教育部门合理的自主权,区域教育管理部门也要给校长办学自主权,让实践者大胆想、放心干,而不是把约束视为管理。此外,也要革新奖惩机制,打破“大锅饭”,创设“士为知己者死”的学习氛围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

  中国教师报:不管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建设,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那么,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应该在哪里?

  蔡祥云:我以为是要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管理部门在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用足用好教育税费和教育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学校也应强化支出责任,建立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机制。而在促进教师队伍稳定方面,管理部门则要给“位子”、“票子”、“梯子”,并在农村学校后备干部培养、青年干部使用等方面进行倾斜。同时,明确教职工进城流动章法,并建立教师服务期制度。

  史大士: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应该是对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强化城乡学校结对互助制度,减少农村学校开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实施县区名师对口带动工程,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建立城乡学校教师交流机制,在评优晋级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要学会向课堂要质量,改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农村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

  李淑莲:农村教育发展依靠外部支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挖潜、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和后劲。

  一抓投入。完善“以县为主”的工作思路。把农村教育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教育投入水平要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二抓队伍。建立一支优秀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例如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任教5年以上,并在职称评聘、提拔重用等方面向农村一线教师。

  三抓制度。建立农村教师工资晋升机制,制定农村教师工资晋升政策,使农村教师工资能够自然晋级。

  四抓培训。深化农村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教学设施投向农村,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向农村,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强农村教育发展后劲。

  罗亨武:事物发展靠内因,只有从内打破,才能有质的变化。所以,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在于主动谋变。同时,身为一方教育管理者,也要积极做出改变,领导必须“亲教”,更要像衡量GDP那样考核政府官员的“亲教”政绩。

  一枚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成长。教育管理者认清这一点,才算是真正迈出了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步。

  罗亨武:事物发展靠内因,只有从内打破,才能有质的变化。所以,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在于主动谋变。

  史大士:完善农村教育校长、教师等资源的均衡配置机制,首先要促进校长、教师在城乡流动、在学校间流动,真正变“学校人”为“系统人”。

  李淑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不是仅靠外部条件就能促成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动力,让教师摒弃“万事俱备才能学习”的想法,鼓励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